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

如何防止墮入「港漂」「高才通」租屋騙局 單月150人中招損失$1300萬 

詐騙過程

首先,騙徒和一般租客一樣經地產代理找業主租樓,由於該騙徒有買回來的假身分證和入息證明,業主一般難以察覺有問題。

騙徒給了三個月按金和租金簽約,成為租客後,便會改做二房東,成立假公司,再將單位出租比其他人,通常租比兩類人。

第一類是在香港的港漂,在小紅書或者微信見到廣告寫有比較便的公寓租住,便一次過給全年租金給騙徒公司。受害人通常不熟悉香港的租務程序,見到詐騙集團公司有辦公室和員工,加上公司自稱獲業主授權出租單位,因此未有核查單位土地註冊文件及業主身份,或者授權書,便貿然簽租約,並誤信騙徒,繳付聲稱一年租金可獲租金折扣。

因為背後主腦不會出現,為了增加信心,詐騙集團以高佣金方式招攬「港漂」學生作為代理人,協助推銷租盤及帶受害人去睇樓,騙徒還提供分佣表,提供10%至40%佣金,聲稱只要「代理人」做到一定業積,例如有1860萬元生意額,就可以獲得約465萬元佣金。

犯罪集團又安排所謂「代理人」在社交平台貼文炫耀金錢以及名錶名車,引誘「港漂」生做代理人。

業主和租客都是受害者

到最後真租客入住單位後一個多月後,業主便會開始發現他們沒有繳付租金,而被逼將他們趕走或者租客要重新繳付多一次租金不用流落街頭。

對於業主來講,因為騙徒扮租客時有齊證明,所以其實比較難防止,可以注意的只有

  • 租客是否沒有考慮太久又沒有壓價就好順利同你簽約
  • 找相熟代理
  • 買租金保險
  • 一定要打厘印

如果是租客

  • 記住簽約前要查冊,核對業主身份是否一致
  • 付款銀行帳戶是否和合約寫的一樣
  • 打釐印
  • 如果不熟悉程序,找本地的大地產代理,並索取代理全名及牌照號碼,並到地監局網頁的「牌照目錄」,輸入代理全名或牌照號碼,以核實對方是否持有有效牌照

今次警方瓦解一個由黑幫操控、專攻新來港人士的租屋詐騙集團,揭發今個月至少150名「高才通」或港漂大學生中招,涉款逾1,300多萬港元。不過真正的背後主腦通常都拉不到,所以這類騙案過去幾年都經常發生,過往大圍名城、紅勘、奧運等是經常發生的區域

今次被捕人士包括8男3女,年齡介乎19至40歲,分別報稱任職地產代理、文員、司機、學生或無業等。


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

香港租金回報率過去2年升近50% 預示樓價會持續反彈?

租金回報率

類型實用面積實用面積
A <40平方米<430尺
B40至69.9平方米430尺至752尺
C70至99.9平方米753尺至1075尺
D100至159.9平方米1076尺至1720尺
E >160平方米或以上>1721尺

細單位最新回報率已經上升至3.6%以上,主要原因是樓價由2021年中的高位下跌27%,但好多人在不買樓下去租樓,導致單位租金在過去兩年上升大約15%,此消彼長下租金回報率由2022年中開始急升,E類單位由2.3%上升至最高的3.7%。

另一原因是2022年至2023年美國快速加息近5%後,連定期存款或者貨幣基金等接近無風險產品都有4%以上的回報,導致購入物業收租變得更加不吸引,加上供樓負擔增加,令物業價格跌幅加快。

有些屋苑更加升至4.5%以上,例如九龍灣得寶花園4.94%、西環嘉輝花園4.74%、荃灣荃威花園4.73%、紅磡黃埔新村4.73%、沙田河畔花園4.63%、九龍灣淘大花園4.42%。

如果比較傳統十大屋苑過去2年表現,例如黃埔花園由2.81%升至4.12%,升幅接近一半。當然A類細單位升幅是比較多,面積越大的單位升幅越少,例如D類和E類 1000尺以上的單位平均回報率兩年間由2%升至2.4%,升幅只有20%。

租金回報率 = 租金收入 / 物業價格

現在新樓按揭利率為3.5%,比起高峰期減低了0.625%,隨著息率下跌,定期存款以致其他投資產品的回報率也跟隨下跌,物業市場也不例外,市場對物業的租金回報率要求減低,按照上述 Formula,代表租金將會下跌或/和物業價格將會上升。目前市場的租金升勢雖然減慢,但未見有下調空間,所以理論上中細單位的物業價格是有回升的空間。

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

先問自己15個問題 減少衝動無聊消費

 如果想認真儲錢買首期買樓,平時消費時可以先問自己15個問題,減少衝動購物

一、需求評估
1. 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?
   區分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,避免為一時慾望買單。
2. 「如果現在不買,會對生活造成影響嗎?」例如被朋友銷售一些虛無的保險或者投資產品時。若答案是否定的,可能是非必要消費。
3. 「我已經有類似物品了嗎?」 檢查現有物品是否可替代,避免重複購買。

二、替代方案
4. 「能不能借用、租用或買二手?」
減少購買新品,看看二手網Carousell等。例如平時去咖啡店買咖啡可能$50一杯,可能辦公室都可以免費沖,或者便利店買罐裝都可以節省一大部份。
5. 「是否能用現有的東西改造/修復?」
延長物品壽命,避免浪費。例如,電話爆Mon去深水埗千零元整完可以用多一年。

三、財務影響
6. 「這筆消費是否超出預算?」
確認是否會影響其他必要開支(如房租按揭、儲蓄旅行計畫等)。
7. 「買這個會讓我離存錢目標更遠嗎?」 
   - 連結消費行為與長期財務目標(如旅遊、買房)。
8. 「是否願意用工作時間換算這筆錢?」 
   - 例如:月薪3萬,一天工資約1000元,買10000元的包包=10天工資,值得嗎?

四、情感與衝動控制
9. 「是因為打折/促銷才想買嗎?」
警惕「撿便宜心理」,不需要的東西再便宜也是浪費,包括信用卡打折。
10. 「現在不買,過幾天還會想要嗎?」 
給自己24-48小時冷靜期,降低衝動購物機率。
11. 「是否為了跟風或滿足他人眼光?」
避免因社交壓力(如朋友推薦、網紅行銷)而消費。例如Labubu是否自己真的喜歡。

五、長期價值
12. 「這東西能用多久?是否耐用?」
優先選擇高品質、實用性強的產品。
13. 「維護或後續成本高嗎?」
例如:電子產品配件、高價服裝的保養費用。
14. 如果是重複性消費,一年會花掉幾多錢在這個產品上面?例如咖啡店每杯$50, 可能覺得不對,但一年250工作天,每天買一杯就是$12500, 可以自己想下值不值得。
 15. 「如果現在把錢省下來,未來能做什麼更有意義的事?」
將消費與人生價值連結(如投資學習、健康、旅行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