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型徙置大廈 Mark I
建成年份:1954年 - 1960年
每人平均居住空間:24平方呎(當時香港法定每人最小的生活空間面積為35平方呎),單位面積大部分為120平方呎,最細的為86呎,最大的為240呎。
平面圖
樓高:5 - 7層
座數:22
樣式:採用「H」形設計,基於地點或空間限制,政府後來把「H」形大廈改為「I」形的設計。
設施:
- 單位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的,大廈內連接著兩翼中間的位置設有公用廁所和淋浴間。
- 沒有升降機
- 間隔前後單位的牆上設有蜂窩形狀的窗花,以便通風,為一大設計特色。由於聲音和氣味皆可以透過窗花傳開,不少住戶因此寧願把它堵住。
- 原則上,所有單位空間必須被充分佔用,也即是說,如果一家四口入住一個五人單位,他們必須接受另有一人遷入居住,這個做法讓早期的徙置政策備受非議。
- 部分大廈設有天台小學
石硤尾徙置大廈
歷史:
1970年代中期,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「改裝第一型」。其餘未經改裝的第一型徙廈也於1975年至1998年全部清拆。
改裝第一型徙廈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一型徙廈改裝而成,單位面積大大擴增。初時的「改裝第一型」徙廈是沒有設立獨立廁所和廚房的,直到80年代才把每個單位改建成有獨立廁所和廚房的屋邨。
部份的徙廈更把兩翼之間的樓層打通,使兩翼分為兩座不同的徙廈(例: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和第25至40座),甚至把其中一翼拆卸(例:柴灣邨第22座),少數的在改建中更被分別冠上名字(例:石硤尾邨第41座命名為「美荷樓」)。
隨著啟德機場的遷出,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,故被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「土地浪費」為由,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,其中石硤尾邨是最後被清拆的,部分大廈足足有54年歷史,自此第一型徙廈完成歷史任務。現在只有石硤尾邨的美荷樓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而可以保留下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